英飞凌CEO:物理AI与人形机器人驱动半导体新增长
人们常说,把AI装进机器里,就像给旧世界换上新“骨骼”,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的桥段,可英飞凌的CEO约亨·哈内贝克最近可不这么看。他讲的“物理AI”其实就是让人工智能不再只呆在软件云端,而是变成真正懂得摸得着、看得见、还能动起来的实体。换句话说,就是把AI活生生地塞进机器人,尤其是那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人里。
物理AI,到底是啥玩意儿?
物理AI这词儿一说出来,可能有人脑子里闪过《终结者》的画面,未必完全对。它指的是将人工智能和物理载体结合的技术,不仅仅让机器“大脑”智能,还要让它“身体”灵活,能感知环境、做决策。你想啊,一台机器人如果没有灵活的“手脚”和精准的感觉器官,它再聪明也白搭。英飞凌看中的就是这点——这不仅是传感器和执行器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高度集成、实时反应的系统,既能在工厂流水线飞快生产,也能在人流密集的商场里当服务员,甚至帮医生做手术。
这玩意儿对半导体的需求能有多夸张?得想象一辆汽车的芯片用量,全压在一台人形机器人身上——脑子袋子、四肢马达、感知装置,缺一不可。约亨说,这绝对是英飞凌下一波硬件爆发的金矿。
英伟达和英飞凌:芯片江湖的“强强联手”
你知道市面上的AI芯片基本被英伟达霸屏,它们跑AI算法快得飞起。不过,做动力半导体和电源管理这些“功夫活儿”,英飞凌更牛。两家这波合作,不光是为了机器人脑袋里的AI“灵魂”,更要打造背后那根“生命线”——电力系统。
比如,英伟达的芯片发力AI计算,但必须有稳定高效的电源和散热系统配合,碳化硅半导体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利器。正因为这个,英飞凌把自己在碳化硅技术上的优势拿出来,一起为人形机器人和AI数据中心的供电护航,保证它们跑得快还不掉链子。
你别小看这合作,让一个机器人同时拥有好大脑和好体能,可能比造辆电动汽车更烧钱、更需要技术。
人形机器人:行业里的“新宠儿”
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渴求正在爆炸,这可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梦,已经有不少厂商开始把它们推向各行各业。医疗、物流、制造、服务……需求快把芯片的供应链挤爆了。哈内贝克一语道破天机——人形机器人啥配置?芯片用量等同于小汽车,这么一放话,半导体厂商们都乐开了花。
想想也是,机器人要有眼睛(传感器)、脑袋(处理器)、四肢(马达控制芯片)、还能跟外部通信,光算出来就像拼了无数颗芯片拼图,市场规模自然飞速膨胀。
这种掘金机会几乎是互联网动态圈里不可忽视的大事件,尤其是大厂们见了就想嚼两口,谁不想在下一个风口上占个座儿?
英飞凌的赌注:碳化硅和传感器的双重扎根
从具体动作看,英飞凌显然不打算只是喊口号,他们加速了碳化硅技术的产业化。这家德国老牌半导体厂知道,碳化硅“不仅耐压高,还能提升效率”,正适合机器人和新能源车辆那些电力要求极高的场景。再搭配他们在传感器领域的积累,能够确保机器人不光能感知环境,还能保证精准和安全。
这些“硬件底座”就像盖楼的地基,打不好上层智能系统再多花样也白搭。英飞凌把专业做深做透,恰好赶上机器人风头正劲,那市场潜力堪比互联网初级爆发时代。
对大厂和行业意味着什么?
看到没,英飞凌和英伟达在物理AI上的深耕,不光是产品创新那么简单。这种跨界合作,本质是产业链的再整合,推动传统半导体厂商在AI时代找到新的增长极。大厂们的视角也从单纯“软件+云”转向“硬件+智能”融合,互联网动态新风口就这样诞生了。
你想想,过去我们只是盯着软件服务和云计算,那其实只能做“虚拟大脑”,而现在是脑袋也要有硬件支撑的“活体”,这就是未来才扯得动的格局。能不能把AI从无形变成有形,这场变革牵动着巨头们全部精力,英飞凌的战略就是其中最鲜活的注脚。
说到底,买芯片的不是单纯想要算力的人,而是整套机器都跑起来的“活体”,这就是物理AI的力量。未来人形机器人不再是科幻,或许离我们很近了。
其实,偷偷说一句,机器人装备更多半导体需求,半导体厂商的日子或许是要越来越好了。你说,这波是不是互联网动态里最让人激动的大厂新动向?答案很明显。
真真切切感受到,物理AI和人形机器人,已经从理想变成了催生半导体行业下一次腾飞的现实。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