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证券周寒阳离职转战教培引行业热议
中泰证券研究所的周寒阳最近一声不吭地走了,进入了教培行业,搅动了证券圈一池春水。大家都在说,这转身太突然了,也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说实话,周寒阳这波“跳槽”,背后藏着什么玄机,倒是很值得掰扯一番。
从券商分析师变身教培大咖,这转型跳得够狠丨创业与职场那些事儿
别看周寒阳在中泰证券不是什么响当当的分析师,他的离职消息却在券商圈刷屏了。事情开始发酵是在6月26日,一张他与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研究所所长戴志锋的“告别”聊天截图被悄悄曝出。周寒阳那句“江湖路远,大家各自珍重”,听起来有些江湖味儿,仿佛一个侠客收剑归隐,转头去闯另一番天地,竟然是跑去做教铺和夏令营。
认真想想,这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其实券商这行压力山大,竞争激烈,尤其是做研究的,熬夜赶数据报告、时刻追热点即使不说压垮骆驼,也足够让人筋疲力尽。再加上最近券商行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留不住人,吸引人才也难,跳槽成了常态。像周寒阳这样选择切换跑道,去教育培训行业寻求喘息机会,反而显得很有眼光。
教培行业“软硬实力”都能磨练,上升空间也算灵活,而且面对的不是股票和盈利报表,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学生,这对很多疲惫的职场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与新生?
说到底,跳槽和转型背后,是一个行业的病症还是个人的“救赎”?
咱们得承认,当下不光中泰证券遇到人才流失的难题,整个证券圈,甚至更宽泛的金融行业都在经历类似的状态。跳槽潮一浪高过一浪。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有超过三成受访员工打算换跑道,这比例比去年还增加了些许。
可别以为跳槽就都是为了钱。虽然,更好的薪资当然是个诱因,但不外乎也有求职者在寻找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减少焦虑压力的工作环境,以及一个更长远职业规划的考虑。毕竟,被市场冷热轮番轰击,谁心里不累呢?尤其是那些创业与职场的老兵们,他们跳槽背后的细思极恐,其实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是在“跳”还是在“逃”?
人才的大迁移不仅仅是人们往往想象的单纯换个工作那么简单,更多代表着整个行业生态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行业的死亡,企业文化的瓦解,职业安全感的丧失,甚至是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对幸福定义的改变,在这其中无不交织。
从科技巨头跳槽到教培,资本和人心的天平在摇摆
就拿全球来看,类似周寒阳的跳槽案例也不少。金融圈里的人,或许有些不懂教培行业的“生意经”,但其实在科技和互联网巨头中,这种人才争夺的戏码每天都在上演。Meta从OpenAI挖走研究员,恰恰说明了人才流动的背后,是行业“烧钱”与人才“资本”的较量。每一位跳槽的员工,都是企业未来赌注的一部分。
而对于周寒阳来说,去做教培和夏令营,这似乎忽然变成了创业与职场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逃离游戏”。他用自己的方法,跃出资本与金融的漩涡,去拥抱更贴近生活的领域,也许是找到一个人情味更浓的归属地。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工作岗位的变动,更像是一场心理战,是对人生意义和职业满意度的新思考。多少人在金融的钢铁森林中,体会着孤独与焦虑,那些看似光鲜的报表线条下,是无数个夜晚的挣扎和呐喊。
留给行业的思索:人才流动,是变革还是危机?
中泰证券的这次事件,从侧面反映出金融与教培两条赛道的活力对比。一个是逐渐被规范与竞争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传统机构,一个是随着国民教育消费升级,充满潜力与希望的新兴市场。
券商圈的人员频繁变动,无疑给行业带来挑战,也迫使管理层不得不重新思考团队文化建设和员工关怀。如果连中泰证券这样有代表性的细分机构都出现人才流失,金融行业的招人留人难题恐怕会继续扩大。
更重要的是,这也传递出一个信号:当今创业与职场不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铁律,大家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敢于跳槽敢于转型,其实未必是坏事。反而,跳出原有的“舒适圈”,去开辟新天地,也可能让职业生涯多出不少意想不到的乐趣与成长。
此前总觉得职场跳槽像是一场急转弯,容易走错路或撞车。如今看来,这可能是许多人在努力寻找“再生”的机会,是对自我异变的勇敢拥抱。
总之,周寒阳的这场“江湖告别”,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金融圈与教培界的一场小型“文化碰撞”。无论他最终能在新领域混得风生水起,还是面临重新打拼的惨烈,至少他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这就是创业与职场的奇妙魅力吧。
每个行业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和无奈,而跳槽背后的故事,也远不止于换份工作那么简单。未来金融市场会怎样,人才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谁能想到,中泰证券一个并不张扬的员工转身传递的,是整整一代职场人的心声?放在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足够让人狠狠地思考。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