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句大实话:这些外卖平台争来争去,其实跟咱老百姓的晚餐没啥大关系。你喜欢吃卤肉饭,无论是美团,饿了么,还是那个曾经小众的京东秒送,最后谁把热乎乎的卤肉饭送到家——你都只盯着外卖员的导航进度条。可你要真以为这比赛就这么无聊,那可太低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内卷能力”了。

我想起大学刚毕业时候,拿着租房合同在楼下点第一份外卖。那会儿美团还不是它今天这样庞大的“本地生活巨兽”,我甚至还天真地觉得“饿了么”会不会是哪种店里专卖鱿鱼须的小吃。那会外卖费用特便宜,满天飞的红包,99%免费配送。那些年,靠着各种补贴和羊毛,真的可以不洗碗,不做饭,饿了就点。

然后,你能看到外卖大战“苏醒了整个城市的深夜”。美团和饿了么简直像武侠小说里的两大门派。饿了么用蓝色,美团用黄色,骑手们像在地图上按照西楚霸王和秦始皇的阵营分区作战。甚至有一段时间,社区门口停一排小电驴,黄色和蓝色泾渭分明,好像谁进错阵容都要被罚站。

说“竞争局势”,不能总看给用户啥优惠,也不能只盯着谁背后更有钱。其实用户心里的那杆秤,说到底就是三个字:越快越好。偏偏快这事,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京东秒送——别说,刚冒头时我还真眼前一亮。本来以为京东就是送手机和电饭煲的,谁料它也要做小龙虾、奶茶的生意。速度是真牛,离我最近的那家京东前置仓,有次十五分钟就敲门。我当时刚把方便面调料包撕开,结果食物就到了。

但你问我记得哪家的小哥笑起来更灿烂,我还真想不起来。大厂的意义,大概就在于让所有服务都靠谱到无聊吧。

再聊回头:为什么美团好像就越做越大,饿了么却总有点力不从心?有人分析说是产品、资本,也有人说配送团队和商家绑定。你懂的,外卖这行,不是比谁的广告做得多花哨,而是后端整个“百公里接力跑”。美团自己养了一大群“闪送小黄人”,饿了么有阿里撑腰,但是阿里本身实在摊得太广了一点,业务线跟拉面一样长。饿了么的优势,就是一到“618”、“双11”就能蹭到流量。但你让我选,平时叫外卖还真比不上美团方便。

京东秒送现在呢?它偏科严重,限量特定城区,主要服务的是对“刚需”和时效有执念的用户。前置仓、精选SKU,效率高得不真实。可你想让它像美团和饿了么那样“无所不包”——奶茶、烧烤、小炒、深夜烧鹅饭?目前还想得太美。它像是一支“奇兵”,短兵突击,打突然性。

讲真,到现在,美团就是那个最稳健的大家伙,饿了么一度像个有点落魄却永不服输的老对手,京东秒送则像那种考试不学语文偏偏数学全会的小天才。我同事就是个秒送死忠粉,但他家附近没京东前置仓的时候还是得回归“黄蓝大战”。

今年年初有一次,我深夜加班,点美团结果迟迟没人接单,反手一单饿了么,竟然半小时送达。还有外卖小哥跟我唠家常:“我们都是在同一家店取的单!”想想平台间的壁垒那一刻就像纸糊的——不管数据怎么精巧,还是老百姓的晚饭,谁快谁赢。

有时候,外卖江湖就跟租房子差不多,选谁其实都揪着点本地的缘分和运气。战局永远在变,哪天跳出来个黑马都不奇怪。可最终的冠军,恐怕不是哪个平台的市占率高一两个百分点,而是谁能让“准时、热、便宜”这些字眼,说出来不觉得麻木。

所以啊,还能说啥呢?咱每顿饭都像押注,期待着算法、气候、骑手心情都能拉满幸运值。管他美团、饿了么、京东秒送,只要今晚那一口能快点进肚子,我可以为你画地为牢,哪怕你明天就被超越。

说句浪漫的,你喜欢吃的那家小龙虾外卖,是不是每个平台都会给你送来?其实每一份外卖都是一场关于速度和欲望的比赛,平台们明着拼刺刀,咱也可以“骑驴看唱本”——左手红包,右手热饭,反正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之一,大概就是热腾腾的外卖准时敲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