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单数据资产赋能ABS发行 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国内首单数据资产赋能ABS发行,掀开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新篇章。融资难这道老大难问题,似乎在这场数字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融合中找到了打破口。说到底,钱从哪里来、怎么来、服务了谁,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无数中小微企业头疼不已。可这一次,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大胆尝试,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
数据资产,撑起融资那把“伞”
我们常说,资产证券化(ABS)这东西其实不新鲜了,但把“数据资产”挂上去,那才真的够潮。2025年7月17日,上海成功发行了第一单以数据资产赋能的ABS产品——“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2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赋能)”。这样的名字通常得吓跑一票人,但背后具有深远意义,它直接瞄准了老百姓和小企业的痛点。
想想中小微企业那些日子,资金链时刻绷紧,融资不顺,审批漫长,利率高得吓人。不少人干脆放弃扩张机会,守着一亩三分地。为什么?传统融资方式对业务信息掌握不到位,风险评估更多靠“猜”,效率低下是常态。好比一个医生没法用精准诊断设备,只能凭症状开药,效果不言自明。
而这桩ABS最大亮点,就是把“数据”直接装进了融资流程。中投保信裕供应链金融平台的业务数据成了核心底牌,这些数据不仅全面、实时,还带着某种“声音”——工程进度、付款记录全都透明,债权的风险一目了然。
互联网动态下的精准定价
智能的东西,最考验的就是定价环节。你用数据资产赋能,意味着不再单靠单张纸合同,而是大量实时动态数据在支撑。债权的回款周期、风险概率动态呈现,发行方能够“穿透”表面,看见业务的“血肉”,价格也能够变得更加合理准确。
这其实有点像我们买二手车时不光看车漆好不好,还能看到车的历史维修记录和事故报告。你看到的越多,心里越踏实,也就不怕掏出真金白银去买。融资不是买车,但原理相同。
更妙的是,融资效率也蹭蹭往上涨。审核流程从以前“我等啊等啊等”缩短了几天,甚至能当天审批完成放款。你能想象吗?以往那些繁琐环节成了过去式,这直接缓解了企业最头疼的“融资贵”和“融资难”。
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活起来的资产
还有一点,那就是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它不是看一次账、给一次钱就完事,而是资金流动、业务进度被不断盯住。从资产生成、融资申请、到贷后管理,建立“闭环”监管,无论是监管方还是资金方,都能实时掌握状况,风险管理也因此更为科学。
你说,中小微企业本来就是资金链紧绷,一有震动就可能“翻船”,这套系统像一条绿色安全带,既保住风险不失控,也让融资资金安全感大增。
资本市场焕新,数字经济逢春
有意思的是,这场创新不仅关乎融资本身,更像是资本市场与数字经济碰撞出的“火花”。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传统保障机构携手上海数据交易所,玩起了制度创新和资产对接,让“数据资产”真正从“资源”变成了“可投资的产品”,进而转化成“值钱”的资产。
这无疑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步关键棋子。数据不是挂在云端的“虚无”,而是实实在在带来融资便利和风险掌控的“活水”。未来,这样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必然会越来越多地拥抱技术与数字资源,赋能更多的创新型企业,尤其是那些处于成长关键期的中小微企业。
想想看,以前捉襟见肘的小企业能有这样通畅的资金通道,无疑在互联网动态的浪潮中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资本市场也变得更有弹性和包容性,科技与资金的结合点,被不断放大。
说到这儿,不得不感慨一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真不是简单拿钱那么简单,它还牵扯到信用、数据、流程、风险治理等方方面面。这次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演的“数据资产赋能ABS”,其实就是一种“破局”式的尝试。它告诉我们,未来融资的关键,不是多念几遍流程,而是把数据做活,让数字和现实的连接更紧密。
这道“互联网动态”大潮下的融资模式,是否能在全国铺开,抑或刷新更多细分领域,还得看市场的深度反应和配套规则的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数据资产正成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利器之一。
中小微企业何以熠熠生辉?答案许多时候,就藏在“数据+金融”的新配方里。时间会证明,这次第一单数据资产赋能ABS,掀起的浪花,终将在中国经济的湖面上,演绎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春潮。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