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金融分析师离职潮:明星转买方创业 职场生态重构
2025金融分析师离职潮:明星转买方创业 职场生态重构
2025年这年,要是你还在卖方研究机构混,那得好好想想了。最近证券圈里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新闻,就是一帮明星金融分析师纷纷跳槽,甚至干脆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别以为这是个小风吹草动,这次“离职潮”背后,可是职场生态的深度变革,撬动了整个金融行业的根基。
卖方连环跳 舞台向买方和创业转移
咱们得先说说这波变动的几个大咖,譬如中信建投的吕娟和丁鲁明。吕娟那个叫一个传奇,资历深厚得可以用“泰山北斗”来形容,以前可是卖方研究所的顶梁柱,拿奖拿到手软。结果这下干脆从卖方出走,直接混到买方去,加入了一家大型养老保险资管公司担任研究部总经理。呵,别说,有时候转型不是被迫,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新的职业“活法”。
话说丁鲁明,这哥们儿经历了16年卖方生涯后,选择走了条更野一点的创业路——创立自己的私募基金。相比去公募或者传统资管,他偏偏选择了充满不确定性、创新味更浓的私募界,实际反映出他对工作自由度和商业逻辑的重新审视。
说到底,不只是这两个明星的故事。整个行业2025年上半年以来,已经有至少19位首席分析师级别的人才出现跳槽或转型。大部分是机构间平移,但真正彻底告别卖方,进军买方、创业的越来越多。偶尔还能看到一两个分析师直接转行跨界,金融精英们似乎在突破职业框架限制,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二条成长曲线。
薪酬缩水催生变革 不是单纯“跳槽”
想从表面看这场离职潮,最容易的理由是“薪酬缩水”。这话虽不假,但也太简单了吧!卖方研究员,包括首席分析师,真被裁的只是钱袋子鼓不起来。实际上,这里面潜藏了更复杂的生态逻辑。
首先,券商行业佣金和分仓机制的震荡,让卖方收入普遍缩水。成绩好的那帮头部分析师自然最受伤害。大家说,他们不就是要钱么,买方那边薪水又高,上车容易;买方机构和私募提供的业绩激励和参与感更强,这可不是卖方研究所能比。
其次,买方业内尤其是险资、公募和私募,正加大对头部人才的争夺力度。他们不仅有资源,更有平台给分析师施展宏图大展拳脚的空间。于是卖方明星们纷纷跳槽买方,好像走一道“捷径”迷宫。顺便说一句,这也让卖方机构更难留住人才,留不住核心就等于把武器交给敌人。
创业,冷门却闪耀的新出口
创业,这个词在金融分析师圈子里以前有点“神秘”且遥远,但现在成了越来越多资深人士的新选项。丁鲁明的私募基金,算是典型代表。除了压力大、风险高之外,私募的灵活性和市场激励机制实在诱人。研究员变成基金经理,角色一转,话语权和收入天花板直接拉高。
更有没有搞笑的,比如一些金融圈精英直接跨界去做餐饮、文创甚至农业项目,完全跳出金融框架。这或许是对职场“内卷”的一场反叛,用老话说就是“绕道而行”,反正金钱不是万能的,活得更自在嘛。
职场生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卖方首席分析师的流失,把卖方研究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边高薪少了,核心骨干又走了,留下的往往是被市场边缘化的中小分析师。长此以往,卖方研究所就容易陷入“空心化”危机,研究质量和市场影响力双双缩水。
更有意思的是,买方和创业不是单纯的“金钱游戏”。买方机构得花心思搞文化融合、激励机制设计,试图让跳槽来的大咖真心服气,而创业又是另一条苦逼路,谁都能做,但能跑赢市场的少之又少。
这种人才向买方与创业流动的趋势,别看只是金融行业的事儿,其实是职场多样化和个体价值再发现的大潮流。在如今不确定性的大环境里,“职业第二曲线”成了不少人的新选择。不管是在券商研究所拼死拼活,还是买方握紧利刃,甚至是做起自己小“王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某种角度来看是真正的“活出人生”。
对比海外,咱们真独特
说到这一点,中国金融圈的跳槽潮有一点很明显的地域特色。英文世界的金融市场其实流动频繁,但类似卖方彻底出走转投买方、创业浪潮的新闻没有这么大号召力。欧美媒体更热衷报道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颠覆性人才动向,这点很有戏。
这倒映出国内市场结构、券商买卖双方力量对比和文化认知的独特性。国内卖方分析师虽然压力山大,但在资本市场的中枢位置仍不可替代。随着买方平台崛起和创业多样化,这个生态还注定要“折腾”一阵。
伏笔和思考
未来,卖方研究所要如何自救?不得不考虑,请君入瓮的买方汇聚超级资深人才依旧是大势所趋。创业路上那些“拼命三郎”又会激发什么样的新故事?职场跳槽频繁、路径多元化,到底是行业进化还是内卷换汤不换药?
这种种都等待时间给出答案。只知道金钱和岗位不再是唯一标准,金融职场正在变成更宽阔、更碎片化、更具挑战也更具自由的新天地。谁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浪潮中,抓住自己的那根救命稻草,才是真正的赢家。
毕竟啊,2025不只是个年份,更像是一场金融人的群像剧,里面有焦虑,有理想,当然,也有难以预想的精彩。
我个人觉得,这倒是一个释放与自我塑造的好时代,算是职场人经历“内卷”泥潭后的集体觉醒。你说咋样?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