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独角兽Manus撤华赴新 核心技术团队80%被裁
中国AI独角兽Manus在2025年7月的这场“撤华风暴”,几乎是一部现代创业与职场的教科书级案例。它不仅反映了高科技企业应对风云变幻的无奈,也折射出宏大环境对创业生态的残酷冲击——你以为只要有了技术、有了产品,金光大道近在眼前,结果命运可能给你一个猝不及防的连环拳。
曾经风光无限的AI明星
提起Manus,业内还记得去年3月上线时那股狂飙突进的势头。作为国内少数被央视点名的AI创新企业,Manus主打“通用AI Agent”概念,号称能够实现无需人类持续干预下的自动化任务处理。当时不少人一听这“多智能体架构”就觉得高深莫测,市面上的AI产品不乏模仿者,但Manus的“知行合一”技术模型确实算得上有特色——表面上是创新,其背后实则巧妙结合了包括Claude、通义千问在内的多个开放模型,灵活地将现有资源玩出了新花样。技术控会说它不纯粹,但普通用户看到的是体验流畅、操作闭环的创新感。
产品不乏硬核细节,这场景就像早年比亚迪用老外的电池做车,但凭借集成和用户体验撬动市场。激活码炒到几万元的火爆现象,也让外界嗅到了这只独角兽的野心。
剧变的开始:从裁员到撤退
但天有不测风云。进入6月,Manus内部开始动荡,一纸调令宣布将总部迁往新加坡,7月初裁员风暴袭来,被裁的核心技术团队占比高达80%,仅剩约40人顶着残存战线。赔偿按N+3个月的标准,算是稍微软了一下手,但对于被留用和离开的员工来说,都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更蹊跷的是,公司开始清空微博、小红书等国内社交媒体账号内容,官网对中国IP的访问也被屏蔽。这一系列举措,比起简单的裁员,更像是一次彻底的战略撤军——把牌面收得干干净净,像极了一种“哦,不好意思,我们走了”的态度。
从表面看,这些动作让外界迷惑但不难理解。在全球“长臂管辖”和中美博弈日趋白热化的AI赛道,Manus的这步棋其实也暗含深层考量。新加坡作为东南亚科技与资金枢纽,政策相对宽松,同时又能保持与西方科技生态链的紧密连接;相较于日趋严格的国内监管,这样的搬迁无疑为Manus挣得了一条生路。
风起云涌的科技寒冬
Manus的遭遇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中,各大巨头如腾讯、字节跳动纷纷裁员,科技领域持续收缩。即便在经济相对稳定的大企业,3500个技术岗位的缩减也不是小数目。人们大概开始明白,所谓创业与职场的“风口”并不总是春风得意,时不时的,也许迎来的是寒冬。
这几年,中产阶层焦虑加剧,从薪资冻结到降薪裁员还有工人维权的声浪,都透露着经济结构和资本流动的深度变革。对创业公司来说,压力不只是市场,还有资本链、监管环境,乃至国际政治格局。
Manus案例的现实意义
对行业而言,Manus这次“撤华”其实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所有创业者,技术创新是基础,但把控政策风险的能力可能更为关键。创业与职场的结合点不仅在于打磨产品,更在于辨清自己站在什么样的地缘政治光谱下——你在中国打拼,很可能得考虑上一线的国际政策风向标。
更关键的是,Manus此次裁员和迁移让人才流失风险暴露无遗。那80%核心技术团队的离散,必然带来知识传承和竞争优势的断层,这对任何科技公司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大事。或许Manus暂时离开了中国市场,但这股技术和人才的跨境流动才刚刚开始,未来的AI创新版图,无疑将更加复杂多变。
结语
Manus的故事,多少有点像一出现代商业悲喜剧:当初的“明星”独角兽承载着无数梦想,却因外部环境的骤然变化不得不放弃已有的土地。这背后叫人唏嘘,也提醒我们,创业与职场不是只靠热情和技术就能胜出的单一赛道,更多时候是战略、环境、政策三维合力的挣扎。
说到底,Manus这场裁员风暴后的撤退,也许仅仅是中国AI第一次大规模国际化阵痛。未来,这类故事还会继续上演,只愿那些留守者和旁观者,能从中学到更多,少走弯路,多一点耐心和智慧。毕竟,再热闹的市场,也抵不过一句老话——“潮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