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严管智能驾驶:L4未至 车企禁用'自动驾驶'误导
近年来,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动驾驶”成了科技热点中的炙手可热话题。各大车企纷纷标榜自家车型搭载了所谓“智能驾驶”功能,仿佛未来已来,万物皆可无人操控驾驶。然而,公安部的一纸明确声明,像一盆冷水泼在这场热闹的狂欢上:市场上的智能驾驶技术,无论车企怎么吹,L4级别的真正自动驾驶还没到来,且严禁车企用“自动驾驶”标签误导消费者。
“智能驾驶”真的智能吗?
咱们都知道,市面上那些号称自动驾驶的“黑科技”多数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简单来说,就是辅助你开车,而不是完全替你开车。想象一下,尽管你的车能自动保持车道、自动刹车避障,甚至在堵车时“半自动”走起来,但它远没有那种完全脱离人类监控的能力。换句话说,驾驶者仍是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
警察叔叔这次的传达也特别强调了这个点:在使用辅助驾驶系统时,千万别心存侥幸“离手脱眼”,别边开车边刷手机,别让系统当了“保姆”就自己开小差。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也得盯紧路,“脱手”是断然要不得的。不是系统不帮忙,而是技术本身还无法做到那份“独挡一面”。
车企:别挥舞“自动驾驶”大旗吓唬人
令人头疼的是,不少车企为了抢占市场,广告里打的“自动驾驶”旗号摇得厉害,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不清楚自己开的到底是“辅助”还是“自动”。公安部这次直接叫板,要求车企严禁夸大宣传,否则就是违法。毕竟消费者买车不是买幻觉,虚假广告不光坑害用户,还会引发严重交通安全问题。
不光是宣传需要管,车企自身的责任也被捧到了桌面中央。各家必须严格测试验证他们的复杂驾驶辅助系统,确保每个功能边界和异常情况下的安全响应机制都清楚明了。更重要的是,新车主必须参加专门培训,了解系统局限和正确使用方法,别图个新鲜,到头来反害了自己。
法规完善,路在何方?
智能驾驶技术这条路上的法规,把事情说得很清楚:对0级到2级辅助驾驶系统进行了人机共驾的界定,明确驾驶员永远是责任主体。更妙的是,公安部还打算把自动驾驶的分级标准和操作规范纳入驾驶证培训和考试中,让未来的司机们从源头上就意识到技术的底线和风险。
这就像是给大家上了一课——别以为多装点传感器,能让车自己开到月球。技术有进步,那是肯定的,但法律更是警钟长鸣。我们要做的,是透彻理解这项技术的真实面貌,而不是沉迷于虚幻的科幻大片。
真正的L4还在路上等
目前来说,国内外一些头部企业确实在L4级自动驾驶上取得了突破,比如小马智行已经拿到了部分城市的路测许可,特斯拉的FSD也声称用了大量神经网络搭建端到端控制系统。但这些进展更多是实验性质,离商业化全面推广还遥遥无期。
顺便说一句,自动驾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简单。它得处理的信息量暴增,涉及视觉、语言、动作的多模态智能系统正如火如荼地研发。英伟达推出的Thor U芯片,试图解决庞大计算需求;理想、小鹏这些品牌,也在尝试将这些硬核技术接地气。但别高兴得太早,这是一条漫长、布满陷阱的路。
结语:理智面对智能驾驶
说到底,自动驾驶不是一部能立刻开上街的“万能机器”,更不是交给机器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保险箱。公安部的举措,是给目前风口上的智能驾驶泼了点冷水,提醒大家脚踏实地看技术,看广告别被忽悠。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坚守清醒。技术好比厨艺,不是有锅铲就能炒出大厨味,得懂火候、知道菜品本质;车企也必须不玩噱头、不糊弄人。这个科技热点的火苗在燃烧,但别让它变成疯癫的狂潮。要用踩着法规的节拍跳这一曲,才能在未来交通的舞台上,不被意外绊住脚。
这种严管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责任感;毕竟路上每个人都有生命,任何一场虚假宣传造成的事故,都是对人生命的轻慢。智能驾驶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别让风光的背后藏着隐形的伤疤。想真正享受科技甜头,必须让理智和安全先跟上脚步。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