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人工智能大会:Robotaxi商业化落户,特斯拉自动驾驶加速布局

2025年的上海,热浪未散,人工智能的热情却愈发炽热。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关于自动驾驶的讨论占了绝大头票。有人说,这是科技圈的“春运”,人们都挤成一团,只为亲眼见证未来出行的模样。是的,未来不再是遥远的科幻,而是触手可及的“今天”,而上海正急速变成这个时代的加速器。

2025人工智能大会现场

Robotaxi:从实验室跑到街头

没错,Robotaxi这四个字终于在上海街头开出了收费的车门。别以为这只是小打小闹,上海联合多家头部企业,赛可智能、友道智途、小马智行、百度智行等一干重量级玩家悉数登场,共同推开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的那扇窗。尤其小马智行与锦江出租合作,实现了无人驾驶出租车收费运营,收费标准和传统出租车持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坐一辆无人驾驶车,不用多掏钱,也不用多担心。安全员虽然还在车上盯着,但自动驾驶的车正一步步变成街头的“常客”。

这背后,是上海市政府给予的强力支持,还有那个让人心里踏实的安全门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安全员,绝对不允许上路。现阶段,这就像你手里的稳压器,稳定又安心。汤文侃副主任透露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规划,和500辆网约车的大数据采集目标,让人看到上海在自动驾驶背后下的苦功夫——这不仅仅是玩的科技噱头,更是踏踏实实的数据炼金之路。

特斯拉的“冲锋号”

而另一边,美国汽车巨头特斯拉没有闲着。这次大会上,特斯拉很大方地秀出了他们的“法宝”——基于视觉神经网络训练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细节看得出,特斯拉依赖全球数百万辆车收集的数据作为“大脑”,它的目标是“抄作业”——说白了,就是把一个城市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另一个城市去。不过,要说完全无人监管的Robotaxi,特斯拉还在逐步试探。毕竟监管政策是堵还是开,才是这场“自动驾驶战役”的关键。

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展区

2025年内,特斯拉计划让中国和欧洲的消费者尝鲜他们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甚至有望在美国部分区域试水无驾驶员监管版本——这意味着从半自动驾驶进入全自动驾驶时代,当然,前提是政策允许。美国旧金山湾区的许可迟迟未批,也是一次提醒:科技越先进,监管越严,二者如同拉锯的双胞胎。

大数据+生成式世界模型:自动驾驶的“魔法师”

大会上的另一个重头戏,是大数据和AI模型的深度融合。这里面有商汤绝影的绝招——“绝影开悟”世界模型,听名字就觉得酷,这不就是一台每天能产生等于10辆真实车采集数据的“虚拟驾驶机器”吗?更牛的是,他们用生成式模型弥补了真实驾驶中难以遇到的“长尾场景”,比如突然切入、诈骗式变道等风险高的事件,仿佛在给自动驾驶系统配备了提前预警的超能力。

自动驾驶数据采集现场

这个数据量和智能度,几乎是自动驾驶训练的加速剂。与此同时,商汤携手上汽智己布局生产级数据工厂,打造千万级生成场景,确保自动驾驶系统不是光说不练的空中楼阁,而是实打实的“工程项目”。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让AI多“练拳”,才能打一场漂亮的“仗”。

多场景智能交通:不仅是跑车那么简单

别以为自动驾驶只是“跑腿”的事儿。物流、港口、空中低空飞行管理这些“冷门”板块,反而成了技术爆发的新风口。比如西井科技的Q-Tractor P40 Plus无人驾驶牵引车,设计得犹如机场和工业园区里的“无声搬运工”,续航200公里,5分钟极速换电,这个效率在传统燃油车面前简直是“秒杀”级别。

更妙的是,来自智能交通管理的AI大模型增长迅猛。中远海运的“Hi-Dolphin”能智能问答全球航线,华为联手漳州交警用无人机解决传统监控盲区,这样的应用让人看见,未来城市管理的眼睛将比今天更“亮”,少了许多盲区和黑点。

小结?

也许我们早就听腻了“自动驾驶是未来的趋势”这样的口号,但这次上海2025人工智能大会给了我一种很真实的即视感——未来,真的来了,而且就在眼前。Robotaxi奔跑在街头,特斯拉的视觉神经网络已经准备切换赛道,生成式数据模型让AI更聪明,智能交通系统让城市动脉更畅通。

或许不久的将来,自动驾驶车就像我们过去几十年适应智能手机一样普及。那时,我们还能记得这场大会时的热烈和期待吗?也许,答案就在某辆无人驾驶出租车轻柔滑过你身边的瞬间。那一刻,你会发现,这不仅是科技热点,更是一场关于出行方式的革命,真正地,让我们跑在时间的前头。

未来智能出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