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外卖行业变局:小菜园弃折扣战 海底捞外卖提速60% 美团AI重塑扩张模式
2025年,外卖行业的江湖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小菜园的“退出”绝不是简单的退让,而是一记响当当的宣言:不被折扣绑架,回归品质本真;海底捞在外卖这条战线上加了速度,一口气提升了60%;而美团则靠AI这杆“黑科技”大旗,重塑整个扩张游戏规则。这不,再怎么说,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动态,都在围绕这个行业展开。
小菜园弃折扣,反倒开启另一种“隐秘”的增长
你可能还记得那些拼命打折砸锅卖铁的日子,平台上优惠券满天飞,折扣大战看似给了消费者实惠,实则一分钱赚不到的店家倒贴不说,品质往往被迫下沉。小菜园,这个看似平凡的中式快餐品牌,却悄然做了个大动作——从7月起,果断退出了美团、饿了么、京东等主流外卖平台的折扣战。
这待遇,怎么听都像个“逆时代”的做法。小菜园董事长汪书高的决定背后,是对外卖本质的理解和坚守:外卖不能为了抢单而存在,品质要放在第一位,外卖与堂食的比例保持在三七开,外卖最多不超过35%。真是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不走捷径,才走得远。
这种策略,实际上的效果也还行。小菜园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6.5%,外卖订单依旧火热,挣的没少,门店数和堂食收入都有所提升。反过来,这样做也避开了当前外卖平台频繁的监管风暴和促销规范,说到底,吃得下、吃得稳,才是长久之计。
海底捞外卖提速60%,火锅边上的“外卖革命”
火锅界的老大海底捞,这两年明显不干坐看竞争对手瘦身,而是全面开足马力。数字写得漂亮:上半年总收入超200亿,利润保持稳健,外卖收入更是猛增60%。别小看这数字,外卖对于传统火锅这种重体验业态来说,是不小的突破。
但海底捞懂得走“弯路”:不是单纯打包火锅,而是围绕“一人食”场景做功夫。比如,他们的“下饭火锅菜”竟然已经贡献了外卖收入逾半数,连自制饮料和拌饭都推上了菜单,算是把火锅从“吃饭”拉到了“快餐”的阵地。
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红石榴计划”,这大概是个很有创意的名字——海底捞的多品牌孵化战略,14个子品牌一口气开了126家店,“焰请烤肉铺子”砸了46家新店,场面之大,把多品牌协同搞得有模有样,背后的供应链和数字化运营中台,让成长更有底气。
在细节上,海底捞还推出了“鲜切工坊”“夜宵场景”以及“宠物友好”等创新主题门店,跟风夜经济?更像是在消费体验上先下手为强。毕竟,这年头单靠味道是不够的,环境、场景都得养成“杀手锏”。
京东外卖不温不火,但心思很好——稳扎稳打不冒险
相比之下,京东外卖就像那个默默耕耘的学霸。看着折扣大战硝烟四起,京东选择了“另类坚守”——不追求短期爆发的订单量,而是盯着5到10年的长线发展。
京东外卖负责人郭庆说得明白,不做假单子,也不靠补贴刺激,主打20元亲民价位的小厨品牌,力求“吃得饱又吃得好”。骑手福利成为新卖点,15万骑手全员五险一金,成本上扬但信用加分。这种差异化路径,虽然不够激进,但却给行业注入了理性基因。
不过,沃尔玛效应来了——没有迅猛扩张的炫目数字,反倒有些“静水深流”的意味。京东可能在赌一个靠谱的未来,而不是眼前的风口。
美团AI赋能,卫星店成行业新宠
如果说外卖的前途在于创新,那么美团用AI做了场“魔术表演”。他们的“卫星店”模式颠覆了传统开店思路:轻资产、高效运营,靠AI选址选品,摆脱了拥挤门店的恶性竞争。
用美团的说法,已有600多个品牌吃到这波红利。中式快餐“蛙来哒”就是典范,靠AI搭台,全国跑马圈地,月均订单过万、净利好看,半年就能回本。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科幻电影中的自动化帝国,只是现实版的餐饮扩张,速度已经由人脑换成了机器算法执笔。
除了效率提升,AI还解决了品牌外卖和堂食的互补矛盾——卫星店在市区密布,而堂食店负责品牌体验,双线作战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甚至可以说是外卖发展历史上的一次革新。
互联网动态的外卖战场,理智与创新共存
说到底,2025年的外卖江湖,已不是谁拼折扣谁赢那么简单了。小菜园这种不参与价格混战的“高冷派”,海底捞这种多品牌爆发极具个性的创新者,京东脚踏实地的稳扎稳打,和美团用AI武装的“未来感”,每一家都在不同的赛道摆出姿势。
这背后,是行业对增长质量和长期价值的重新审视,也是外卖升级换代的必经过程。毕竟,消费者不再只有一句“便宜就行”的诉求,而是更在意速度、品质、服务与场景体验。
未来几年,谁能调动技术与管理的双重力量,谁就有可能拿下这张真正属于生活方式的牌。外卖的词汇早不再是简单的“送餐”,而是“体验”“效率”“个性”,一场互联网动态的变革,正在逐渐展开,中国乃至海外外卖生态的走向,值得我们一边吃着外卖,一边认真观察。
总结你会发现,这场变局里,没有绝对的赢家,也没有死板的规则,只有那些在变化中敢于跳脱、创新和坚持的品牌,才可能真正站稳脚跟。毕竟,2025的外卖,就是一场推倒重来的接力赛,你准备好了吗?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