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上半年外卖营收激增60% 领跑餐饮业变革
海底捞上半年外卖营收激增60%,餐饮业的“变形记”正在上演
还记得那些年,火锅店因为“排队难”成了社交媒体上的常客吗?如今,海底捞的故事似乎有了新的续集:2025年上半年,它的外卖业务收入竟然“飙升”了近60%。这数字绝非偶然,而是餐饮界一场深刻变革的信号弹。
时代变了,饭桌上的故事也变了。曾经大排长龙,只能现场“涮它一口”,现在不少人已经习惯用手机点上一份“下饭火锅菜”,坐在自家沙发上享受那一口热气腾腾。海底捞敏锐地抓住了这种“一人食”趋势的尾巴,推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外卖产品,给餐饮业的传统模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从堂食到外卖:海底捞的数字化突围
别看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整体营收和净利润都没能完全达标——营收下滑3.7%,净利润扣了个13.7%的负数,客观来说有点扎心。但细细琢磨,翻台率从4.2次降到3.8次,堂食明显受限是不可忽视的“敌人”。
此时,外卖业务却成为了救命稻草。谁能想到,这个过去被看作是“火锅=必须现场吃”的坚冰,被海底捞用产品创新和数字化运营搅开了一个缺口?主打“一人食”市场的“下饭火锅菜”贡献了外卖收入的半壁江山,不断迸发的千万订单仿佛告诉业界,传统大锅火锅也能玩转个性化便捷。
在这个过程中,海底捞的“外卖超级厨房”与“卫星店”新模式就像两只隐形的手,轻轻拨动着市场的脉搏。它们不仅提高了配送效率,还联动第三方平台会员和私域粉丝,实现了运营的闭环。换句话说,海底捞正尝试让外卖不仅仅是“送餐”,而是一个连生产、配送、用户运营都能精细管理的生态体系。
“红石榴计划”:不走寻常路的多品牌试验田
不满足于单一火锅的范畴,海底捞将目光投向了更多细分的小品牌。这个所谓“红石榴计划”,其实就是企业孵化机——孵出来的“焰请烤肉铺子”“从前印巷”“小嗨爱炸”这些新品牌半年内火起来,门店数蹭蹭上涨,外卖收入同比增幅高达227%。
有意思的是,这可不是简单的“多点开花”,而更像是海底捞在玩一场“餐饮版的资本方块游戏”:多品牌运营降低了单一品类的风险,给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增长弹药”,同时也让消费者有更多样的选择,满足不同的味蕾和用餐场景。
外卖江湖的“血雨腥风”
别以为外卖市场硝烟散尽,真实情况远比外表复杂。京东这个“大后进”挑起了市场的火药桶,一面在外卖领域掀起订单风暴,一面疯狂烧钱补贴,营销费用增长127.6%让人咋舌。它们的CEO直言不讳地指出,外卖行业现在的乱象几乎是“恶性循环”的代名词。
没有谁愿意单靠烧钱打价格战——这种模式像吃快餐一样短暂刺激,但长期看根本无法支持平台和商家稳定发展。价格战背后的隐痛是商家利润被压缩,最终消费者可能也只能接受服务和品质的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海底捞的“产品+运营”双重发力显得尤为突出。它没有靠廉价刺激市场,而是侧重客户体验和多品牌利润组合,试图稳住行业风口的关口。毕竟,消费者变了,国内互联网动态风起云涌,外卖这条路,从来都不简单。
互联网动态下的餐饮业新航路
整个餐饮行业都在经历洗牌,数字化和互联网运营不再是小众玩法,而是生死攸关的大兵器。不光是海底捞,老字号全聚德也顺应潮流推线上渠道、产品创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坚持求新求变。
未来,餐饮企业的竞争关键也许不在价格,而是“服务+创新+效率”的三剑合璧。换句话说,谁能更精准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谁就能在这场"互联网动态"不断涌现的新潮流中握紧胜利的钥匙。
是谁在重新定义外卖?
从某种角度讲,外卖市场的这波变革,也是一场关于用户习惯和商业模式的革命。甚至有人戏称,以前大家“抢着排队吃饭”,现在分分钟“抢着下单”,餐饮业的节奏被按下了加速键。
海底捞的例子告诉我们:从传统餐饮到互联网营销,从堂食到外卖,这不仅是渠道的迁移,更是一种对消费者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和回应。
只要能够持续创新,拥抱数字化,结合精准的市场洞察和多样化的产品策略,餐饮业的未来或许就像那一锅沸腾的火锅,热闹而充满活力。
说到底,外卖不只是“送餐”,更是用一种新的方式,把温暖和美味,直接送进每个人的生活里。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