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enta 发布端到端飞轮大模型 Robotaxi 推动商业化落地
Momenta 发布端到端飞轮大模型 Robotaxi 推动商业化落地
在自动驾驶界,这两年真是没少热闹。尤其是Momenta一出手,就显得尤为抢眼。2025年8月头条消息,Momenta发布了他们的“自动驾驶Robotaxi”产品,说是用上了他们自家的端到端飞轮大模型,目的是推动Robotaxi真正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化运营。听到这消息,大家自然关注,这可不单是个产品发布,而是一场技术和商业结合的试炼场。
Momenta的“飞轮大模型”究竟是个啥?
先别急,咱们说回Momenta这“飞轮大模型”。传统自动驾驶更多是分段处理,感知、预测、规划、控制像一道流水线,但这道流水线,万一哪节出了岔子,整条链条都得遭殃。Momenta则跳出了传统套路,选择用端到端神经网络大模型,像整一个“大脑”一样,直接从视频、雷达数据输入,到车辆动作输出,全都一鼓作气训练完成。别以为这很简单,背后可是架在海量真实城市路况数据和高仿真模拟数据的基础上,多任务学习不仅让车辆看到即理解,更能预测和决定行动路线。
有点像你小时候玩拼图,传统方式是拼好几副小图再拼大图,但Momenta是想打一张完整的大图,一气呵成。这样好处也显而易见——模块边界的错误传递被大大减少,模型的泛化能力也更强,理论上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交通场景更游刃有余。
端到端并非简单堆码,安全要求砸脑袋
不过啊,别以为用大模型就万事大吉了。端到端方法放眼全流程,数据和场景覆盖要求陡然飙升,那份训练数据量和质量,堪称“天量”。还有可解释性和安全验证成了天生难题——这和传统模块一环扣一环的逻辑,毕竟不太一样。凭直觉你也懂,毕竟你开车被旁边小车横穿的那瞬间,就算是顶级算法也可能反应不过来,更别说模型“为什么”做这个决定、能不能避免风险。
Momenta必须同时管控多路传感器融合,往往包括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而算力是另一大硬伤,硬件一定得跟得上调度和冗余设计,毕竟错一秒,后果不堪设想。
产业链联姻:这才是商业落地的关键
技术细节说完了,我们再说点更有“烟火气”的——Momenta的落地之道。Robotaxi不可能单枪匹马,得玩好整车厂、芯片厂商和出行平台三角关系。Momenta这一步棋下得好——早已和上汽大众、东风日产这些巨头深入合作,还拿下了和Uber的跨国搭档,瞄准的就是多城市大规模运营的部署。
正如当下自动驾驶的市场策略一样,Momenta没有急于求成把Robotaxi开刀最复杂的市区核心地带,而是选择“场景优先”。机场、商务区、中小城市的相对封闭路网先拿下,逐步积累经验和数据,慢慢扩大覆盖面。这不光符合监管趋势,也避免一上就被高难度路况打趴——很现实。
监管的“拦路虎”依然存在
咱们都知道,自动驾驶圈子不缺技术狂热,也不缺理想主义。但说白了,能不能“真刀真枪”上路,还得看地方监管态度,尤其是完全无人驾驶(也就是真正L4、L5等级)能不能拿到牌照。这路远没想象的那么顺——安全员到底是不是必须,事故责任怎么划分,数据隐私和用户安全保障,这几个问题摆在那里。
Momenta要想把Robotaxi推向商业运营,必须得成为监管的宠儿,不仅保证技术过硬,更要堆出一份“安全白皮书”,长时间的路测报告,维护车队冗余硬件稳定,投入持续升级的闭环监控体系才能赢得信任和许可。
竞争迫近,Momenta如何破局?
国内科技热点频出,Momenta并非孤军奋战——跟它抢戏的还有文远知行、小马智行,还有国外的Waymo、Cruise与特斯拉。这几家的技术路线都盘得有自己的味道,比如Waymo偏好多传感器冗余,特斯拉则依赖摄像头和神经网络,Momenta则算是偏向大模型和与车厂前装深度融合。
国际化也是Momenta的发力点,靠着与Uber、迪拜出行管理局等地合作,小马过河似的试水国外市场。这其实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自动驾驶这碗饭,打开了国际视野,就是打开了大蛋糕。
未来?那就是路上的“飞轮效应”
说到底,Momenta推出Robotaxi,仅是走上商业道路的开始。真正能不能成功,一切都得看落地后能不能形成真正的数据闭环:服务规模越大,数据越多,模型越精进,新一轮飞轮效应才能真正启动。那时候,不管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Momenta的Robotaxi就能像老司机一样从容开车,而我们生活中每天叫辆无人车,反倒不成啥稀罕事。
但现实是,路还长,坎儿还多。事故风险、政策波动、合作方商业博弈无一不可能掣肘进程。自动驾驶的未来,也许不该全靠一款大模型,也不能只看技术神话,而是要看有多少人的耐心和智慧能撑起这庞大却脆弱的产业梦。
科技热点在这儿,韧劲儿也在。Momenta的Robotaxi,就像一只起飞前轰鸣的引擎,能否飞得高飞得远,还得时间来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