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大会:大系统智能开启AI自主进化与协同新时代

9月的上海,秋风尚未完全凉透,外滩的黄浦江畔却热闹非凡。2025年外滩大会成为这座城市最闪耀的科技舞台,掀起了一场AI领域的新浪潮。这次的主角,不再是单纯追求参数堆叠的“大模型”,而是一个更宏大的概念——大系统智能。说白了,技术已经过了那个单打独斗的阶段,转而迈入一种更像“群狼狩猎”的合作模式。这种趋势,像极了智慧的群落,个体虽然精彩,但只有联结成整体,才有真正的破局力量。

上海外滩大会主会场

“大模型”的瓶颈与转折

可以说,这几年大模型风头无两,但规模越大,造价也越来越高,且收益递减的现象明显——这不,专家们明白了,想再靠参数爆炸来推进AGI(通用人工智能),估计撑不住。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乔宇,提出了“从大模型到大系统”的概念转型。他倒是挺有远见,直接把AI的未来拉进了一个“多智能体协同与自主进化”的新天地。不禁让我联想起公司里频繁开会时的心声:单打独斗永远吃亏,最终还是得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乔宇说,这个“系统”不只是堆积大模型的参数,更是要实现AI能自我进化,甚至无须人类操控就自动“升级换代”。换句话说,AI今后得像人的大脑一样,懂得反思、学习和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才够格玩这场通用智能的大牌局。

大系统智能示意图

闭环生态,成就自主进化

蚂蚁集团技术高管周俊则带来了一件“加料”的事——他们的“百灵大模型”自我进化系统。听起来玄乎,但背后是个又严谨又接地气的闭环生态系统:数据源源不断地进来,产出也会被科学严密地评测,接着再以飞轮效应驱动算法不断优化。这种机制让模型具备多模态理解——比如“能看、能听、能说、能画”,这貌似像科幻电影里的多面手,但是真的已初具影子。

你想啊,AI拥有这种多感知融合的能力,意味着它不再是那种死板的语音助手,而是可以根据眼前状况灵活应变的全能选手,甚至能在物理和数字世界之间自如穿梭,这对工业升级、城市管理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力。

强化学习:AI的打怪升级指南

再说说清华大学吴翼教授带来的AReaL项目。这个强化学习框架大有来头,他让智能体的“任务规划”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数学题,而是变成了产品经理都能玩转的可视化拖拽工具。你没听错,不再需要深厚算法功底,设计一套智能机器人完成复杂任务,也许就是坐在屏幕前,按图拖拖拉拉而已。

这种变化极其重要,因为它标志着AI技术正在走向真正的“普惠化”阶段,AI不被少数顶尖研究者“把守”,而是在产业生态中由更多不同背景的人轻松调用。这无疑进一步拉近了技术和现实需求的距离,让智能体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

强化学习应用场景

数字与物理的桥梁

这次外滩大会也深入探讨了AI如何成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上海的工业界尤其关注这个点。以钢铁行业为例,面对千变万化的生产环境和海量复杂数据,要靠单一AI模型来指挥调度,根本像“望楼观海”般无从着手。大系统智能发展出来之后,不同职责的小模型可以联合起来,有的防控安全,有的优化流程,还有的监测设备状态,彼此互动就像一支管弦乐队,协调出最佳“演出”。

这对于推动智慧制造、智能供应链乃至智慧城市都有重大意义。过去一年,类似应用的落地案例迅速增多,现实里“全栈智能”不再是口号,而是一项个顶个实际的生产力工具。

新时代的大系统智能:不止是技术,更是生态布局

再怎么说,外滩大会揭示的最大看点,是科技界终于触碰到AI发展的边界,并且勇敢地用“大系统智能”打破桎梏。这不单是大模型的加法,而是“乘法”:多模态、多智能体紧密合作,结合强化学习“升级”,共同打造一个闭环自洽、能跳出框架思考、且不断进化的AI生态圈。

也许几年后,我们再回头看2025,就知道这一刻是一块分水岭。它让AI不再是任人打卡喊重复口号的“铁人三项”,而是走向真正意义上能自主进化、并在多领域实现协同作战的“智能集群”。换言之,它像极了自然界中生物间千丝万缕的协作关系——只有群体智慧才能通往人类无法触及的高度。

这档科技热点的风暴,正悄然把“通用人工智能”推向一个更宽广而复杂的舞台。对大模型的理解,早已脱离了参数激增的焦虑,而正真正正地向“大系统”演进。而这,也许正是AI发明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篇章——物理与数字一体化、多智能体紧密配合、AI赋能转型产业,科技风云,才刚刚开始。

在外滩灯火辉煌的夜色中,AI的未来仿佛一片星辰大海,浩瀚无垠,也充满无限可能。只待这场大系统智能的盛宴,渐次展开。

外滩夜景与数字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