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大佬们在外卖大战中掀起了一场价格风暴,这一次的火力全开几乎能把市场搅得天翻地覆。你看,高盛最近投来的预警信号,直戳痛点:未来12到18个月,利润锐减恐怕要上千亿,这背后,是阿里巴巴、京东、美团三家巨头在外卖业务上扔了不少钱,六月份一个季度就猛撒250亿人民币,真是烧钱也烧得有声有色。

价格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

这场竞争不像是普通的市场争抢,更像是阴云压顶的冰雹,一波比一波还猛烈。从去年开始,三家公司就在外卖业务上疯狂下血本。你能想象吗?三巨头光是单季度投入就已经达到250亿,这数字用在其他领域可能算作天文数字,但对外卖这场战役来说,才只是铺垫。

品牌补贴、免配送费、红包让利,好像回到了那个“谁赔钱谁更狠”的时代。每家都不甘示弱,难怪外卖市场的价格越来越低,让消费者喜笑颜开,但长期来看,这可不是件好事。高盛的分析师们不是看热闹的,他们一针见血指出,这场战争,消费者短期是赢家,企业长远压力山大。

互联网动态中外卖价格战激烈场面

利润被撕裂的未来

这份预警仿佛预示着一场利润雪崩。高盛预测,阿里巴巴将面临约410亿元的亏损,京东260亿元,而美团的EBIT利润会下滑250亿元——听着就让人心疼。更细化一点,京东今年6月份单季度外卖亏损就要110亿元,足以让任何一个 CFO 头大。

这并非只是数字游戏,背后折射出互联网巨头们烧钱抢市场策略的极限。京东的净利润可能被腰斩,阿里中国电商业务的利润增长预期也被打回原形。虚拟战场上的硝烟,似乎远没有消散迹象,反而愈演愈烈。

市场和行业自己也在捉摸不定

市场反应各异,投资者们焦虑得几乎要抓狂,毕竟在如此高投入、低回报的赛场,稳健的投资逻辑都被挑战得体无完肤。业内有声音说,这场竞争大概持续到2025年9月达到顶峰,之后或许能略见拐点——但这“或许”,就像云中月,多少还带点不确定。

更有意思的是,微信小店也加入了混战,靠着补贴和上调行为抢夺市场份额。大江南北的消费者似乎都成了价格战的“无辜乘客”,餐饮商家和骑手的未来,也被裹挟着风雨飘摇——赚钱变得更难,活着的成本却没变低。

快递员身影匆匆穿梭城市

瞎折腾还是行业重塑?

或许这波价格战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拼刺刀”,实际上是外卖赛道进入了一个深度洗牌期。头部企业通过高频次、低频次补贴策略交织,让整个市场结构或将洗牌再洗牌。每个人都想问:这磨难到底什么时候是头?

这种态势下,谁能保持冷静,谁能在烧钱大战中找到盈利模式,能否把烧钱烧成新的护城河?其实答案还模糊,毕竟在资本投入和用户习惯之间的拉锯战,既昂贵又不确定。

新的拐点可能会来吗?

眼下,2025年7月4日淘宝闪购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意味着杀戮战役极有可能再升级。外卖大军还在集结,资本火力不会轻易放松。市场底线是,亏损的阴影越积越重,能撑到明年底明年年中,是否还有转机成了重头戏。

互联网的魅力就在于变数无穷,这三巨头的故事,不管结局怎样,都印刻了中国数字经济的百态。看着这些新动态,我不禁想起围棋局上的缠斗,谋局布局,错落有致,即便泥沙俱下,也得拼个高下。

互联网动态与外卖市场前景分析图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投资什么产品看似简单,刀口向内时,更加考验耐心和战略。三巨头摆出的“250亿豪赌”,不光是数字,更是对未来的下注。而我们普通人,或许只能远远旁观,等待这场战火中谁能笑到最后,谁又将在利润的漩涡中沉没。